“教育部將嚴肅招生紀律,堅決杜絕權學交易、錢學交易。同時,任何中介機構不得參與高等學校的招生錄取工作?!痹?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學生司司長林蕙青表示,今年,教育部除了繼續實施“陽光工程”以外,還將繼續嚴厲打擊違規違法招生的行為,治理重點是不法中介和計劃外招生。
6月28日,歷時兩個月的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拉開帷幕。林蕙青說,高校招生有著嚴格的錄取政策、錄取程序、操作規則和處罰辦法,廣大考生和家長應充分了解相關政策,謹防中介詐騙,以避免家庭遭受經濟損失,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通過中介或違法違規方式錄取的學生,將不予學歷證書電子注冊,這意味著學生拿不到國家承認的畢業文憑。據悉,2005年,全國有近3萬名學生因為不符合錄取要求和注冊要求而未被進行電子注冊。林蕙青說,這3萬名學生主要集中在民辦院校和獨立學院,大多是被中介機構所騙。
為了防止考生及家長受到蒙蔽,教育部學生司副司長姜鋼詳細介紹了高招騙子慣用的五類詐騙手段——
一是混淆高等教育的不同類型。由于不少考生和家長并不了解高等教育的各種類型,一些不法分子就故意混淆網絡教育、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和高考的區別,聲稱只要肯花錢,就可以上大學,甚至可以上名牌大學。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家長花錢買到的錄取通知書實際上并不是普通高等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同樣也拿不到普通高校的畢業證書,學生往往入學后才知道上當。
二是打著自主招生的幌子騙取錢財。姜鋼說,被錄取學生應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在高考前,必須通過錄取學校組織的統一測試,二是必須參加高考。
高考成績只有達到生源所在地的省控線和所報考學校要求的分數線,考生才可能被錄取。而一些不法中介卻把“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讓家長誤以為自主招生就是學校說了算,只要花錢就可以搞到指標。
三是假借定向招生的名義進行詐騙。有一些騙子對考生家長吹噓自己和大學有關系,可以搞到定向招生計劃,只要出所謂的定向費,考生就可以被錄取,以此騙取錢財。姜鋼指出,實際上,教育部已經對定向招生加強了管理力度。從2005年開始,地方所屬高等學校不再安排定向招生名額。有定向招生資格的學校招生人數也不得超過當年定向招生規模的1%,同時對定向招生降分也有一定限制,并且規定高校及定向就業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向考生收取國家政策規定以外的費用。
四是利用錄取信息進行詐騙。姜鋼說,每年高招錄取期間,一些騙子利用考生或家長提供的考生考號,在招生咨詢時向有關人員了解招生情況。一些考生原本屬于正常的投檔錄取,騙子們卻向考生家長要錢,聲稱是自己找關系和朋友、花錢疏通關系,考生才被錄取的。
五是吹噓自己神通廣大,可以拿到內部指標。姜鋼說,一些騙子甚至冒充高校招生人員,說計劃外指標可以加分錄取,以此為由索取指標費。還有的要求考生家長先預付一部分定金,多則幾萬元,少則幾千元。這些騙子在弄到錢以后,溜之大吉。記者/蔣昕捷謝湘劉萬永(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