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生參加了北京交通大學培訓中心“港澳臺華僑生聯招強化班”的培訓后,卻未能參加6月23日到25日的“普通高校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聯合招生考試”,因為他們未能通過考生資格審查。而以華僑生身份考試,將能夠以較低分數讀大學。
學生們說,沒有獲得考試資格的“華僑生”有80多名,他們稱為了上華僑生班,每人花費從10多萬元到30多萬元不等。
什么樣的培訓班需要花費10萬甚至30萬元?為什么持有在國外居住證明和綠卡的華僑班學生,無法以華僑生身份參加考試?
“華僑生”未獲考試資格
6月28日中午,北京交通大學培訓中心“港澳臺華僑生聯招強化班”(以下簡稱華僑生班)的20多名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待在北交大,要討個說法。
這些學生來自山東、湖北、湖南等近20個省份。來自山東的學生王平(化名)的父親說,他的兒子為參加“普通高校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聯合招生考試”(相當于國內普通學生的高考,以下簡稱聯招考試)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6月,一直在讀北交大的華僑生強化班。但最終,聯招考試前兒子連名都沒報上。
除了王平,記者還采訪到了20多名沒有報上名的學生。他們都自稱持有綠卡和曾在國外居住多年的證明。但他們的報名材料都被負責審核考生身份的全國普通高校聯招辦退回,因為不合格。
為什么這些持有“綠卡”和“國外居住證明”的學生無資格參加聯招考試?
6月28日,王平父親的一份收條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今代收王平辦理華僑身份費用人民幣伍萬伍千元整(¥55000)。證書辦好后此條作廢。”
“辦理華僑身份”是怎么回事?
家長巨資讓孩子變“華僑”
在與北交大交涉多天后,感覺無法挽回損失的一些家長,陸續向記者道出實情:這些沒報上名的孩子根本不是華僑生。
家長們稱,他們之所以讓孩子上北交大的華僑生班,是因這個班可以把普通的學生變成“華僑生”,而以“華僑生”的身份參加聯招考試,就可以比較低的分數進入名牌大學。
家長們稱,為讓孩子上華僑生班并最終參加聯招考試,他們花了很多錢。有的家長稱總共花費10萬元,有的稱花了20多萬元,甚至有家長稱花費30萬元,但因多數是現金交易,并沒有留下相對完整的收據。
家長說他們是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北交大培訓中心的“招生老師”,然后讓孩子讀華僑班的。這些“招生老師”說自己是留學中介,與北交大培訓中心是合作關系。而家長們到學校考察后,確信他們與北交大培訓中心是合作關系。一位吉林的家長回憶說,去年11月他們到學校考察時,見到了北交大培訓中心職業資格部主任李智光,李向家長們介紹了一位約60多歲的男子,說是“王院長”。后來的多筆錢,家長們均交給了此人,此人全名王毓基,是中介公司人員。
一位家長拿出一份培訓班當初的招生簡章,寫著招生對象為“具有高中(相當于中學六年)的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的學生”。記者采訪的20多位家長說,僅為拿到這個班的入學通知書,他們少的花費3萬元,多的給了中介10萬元。
交錢后,學生們拿到了錄取通知書,通知書上寫有“你的名字將與這所百年學府緊緊相連”。
入學不久,每名學生就被培訓班收取了5.5萬元的“辦理華僑身份費用”。
中介境外包裝“華僑生”
早在入學之前,學生們按照“招生老師”的要求,辦理了護照。
2005年12月初,學校給學生們放假,“王院長”分3次讓同學們到馬來西亞、老撾和越南,安排他們住了兩天到一周不等。這次出國的重要任務是辦理一份在國外居住的證明。
學生王平說,去年12月份,他們10多個學生被中介的錢小偉老師送到廈門,由廈門赴馬來西亞。錢小偉告訴他們,在馬來西亞有接待老師。“在當地一個賓館內,接我們的老師帶來幾個人。讓我們每個學生在一份文件上簽字,后來才知道這是給我們辦理曾在國外居住的證明”。在馬來西亞住了兩天兩夜后,王平等人回國。隨后幾天,另有兩批學生被安排到老撾、越南“旅游”。
王平的國外居住證明材料上寫明,他曾于1996年至1999年在馬來西亞居住,開具單位是馬來西亞某商會。王平說,這些材料都是中介幫著辦的,他在讀華僑班之前從未出過國。
中介未能給考生報上名
聯招考試今年的報考時間為3月20日至4月10日,但到5月底,培訓班仍沒給“華僑生”們報上名。主要原因是國家對華僑生的報名資格要求更加嚴格,增加了必須在國外實際居住兩年以上的條件,并要求出具公證書或認證書。
今年5月初,學生家長們被要求向培訓班的“王院長”、“錢老師”等人交納了4800元,用來辦理曾在國外居住兩年的“證明”。
6月7日,部分學生家長又收到了錢小偉等人發來的短信:“交大華僑生注意:因情況突變,學校緊急通知,學校為了同學們能順利參加聯考付出了很大努力,經協調,現通知大家每人再交2.5萬元保證金,憑匯單領取準考證。請家長理解配合。大形勢的影響,但可以慶幸我們努力得到回報。謝謝!后期不用再花錢了……理解!”
另外還有家長收到“王院長”于6月7日發的短信:“移民公司說:報名已搞定,但每人需補交25000元,請于明天中午前匯入以下賬戶:王毓基,長沙市建行賬號622700……”
學生王平在向錢小偉交這筆錢之前,在5月27日,兩人有過這樣一段電話的錄音:
錢小偉:“……幫你們辦了在國外兩年以上的證明,后來又需要兩年在國外連續居住的居住證明……那么我們又想法幫你們辦了小時候在國外讀小學和幼兒園的證明……我們的材料就符合規定……我們的材料在聯招辦已經通過了……現在又送到了教育部,現在還需要兩萬五……這個錢是交給中介公司。”
王平:“再交了錢肯定能報上吧?”
錢小偉:“百分之百要報……”
6月20日,培訓班的錢小偉等人通知80多名考生于6月21日11點到廣州集合參加考試,他們已在天河區遠洋大廈訂好房間。20日下午,部分學生在家長陪同下趕到,而錢小偉向同學們宣布,因為教育部今年實行了新政策,沒有學生們報上名,學生們的上學問題他們再想別的辦法。
現場立刻一片混亂。記者見到了一位考生用手機拍下的情景:家長和學生們得知報名沒成功后非常激動,問中介的人他們該怎么辦。賓館的房間內一片混亂,中介的人解釋說去年有4000多名聯招的考生,但今年不到1000人,希望家長們理解。
王平說,當晚10點多,他們再去找錢小偉就找不到了,電話也打不通。
北交大稱是委托中介辦學
6月22日,20多名家長和學生回到北交大,與北交大交涉。
6月28日下午,在北交大思源樓6層會議室內,北交大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的李書記、陳院長代表北交大與家長進行了溝通。校方表示他們是委托中介公司辦學,家長們具體向中介交了多少錢他們并不清楚,學校只收取了每個學生1.6萬元的費用。該校一位領導說,學校與兩家中介公司簽訂了委托辦學協議,其中一家中介負責給學生培訓,另一家中介負責招生。記者表示希望看一下學校與中介公司的協議,該領導稱不方便對外透露。
一位考生家長說,他們曾向中介要求退款,但中介稱部分錢已花掉,無法全部退還。迫于學生和家長們的壓力,6月28日下午,學生家長們收到“王院長”發來的短信:“下午已匯款,請查收。”
幾名學生家長查詢后稱,他們收到了“王院長”6月8日向他們最后收取的25000元報考費用。
據了解,“王院長”和錢小偉分屬兩家中介公司,北交大目前拒絕透露這兩家公司的名字,稱他們正在處理此事。
6月28日下午,北交大表示他們已向市公安局文保處報案,目前文保處已介入調查此事。
7月3日,因與學校多次交涉無果,20多名家長和學生中,大部分人已暫且回家。
背景鏈接
國家嚴格審核華僑生資格
2006年2月24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聯合下發了《內地(祖國大陸)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地區學生簡章》,該簡章對華僑生的報名資格做了大調整,要求考生必須是取得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并且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報名時考生本人須持我駐外使(領)館出具的取得在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的公證書或認證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參加報名。
這一新政策的出臺,是因為近幾年華僑考生的數量出現非正常增長。政策出臺后,華僑考生數量大幅縮減,今年全國在廣州、北京、上海、廈門、香港和澳門6城市設考點。據媒體報道,今年廈門考生數量不足去年的20%,上海華僑考生人數不到30人,比去年減少70多人。6月29日,北京市高校招生辦公室一位老師告訴記者,今年北京地區報名參加華僑生聯招考試的學生有幾千人,但只有200人取得了準考證。(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