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多月前發生替考事件的洋縣中學考點 本報資料照片 |
替考由誰組織、過程怎樣、多少學生替考等問題仍是“謎”
漢中通報處理結果
昨日上午,漢中市委宣傳部向媒體正式通報了洋縣替考事件的調查處理結果,17名事件當事人被處理。但對于誰組織的、過程是怎樣、多少學生替考等問題只字未提。一次處理17名當事人,而且涉及到免職、處分,事件經過應當相當明了,處理證據應當相當的準確,但通稿對此卻沒有任何說明。甚至個別當事人稱自己只知道受了處分,不知道事件經過。
負責通報處理決定的漢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許秋雯稱,目前宣傳部只知道處理決定,事件經過不清楚。而記者采訪替考事件市縣聯合調查組時,調查組相關負責人稱所有進展須由市委宣傳部發布。
洋縣替考事件回放
6月6日 知情者舉報洋縣中學“組織”近20名高二學生替高三學生高考,在此前學校已給這些學生辦理了準考證。
6月7日 記者三次舉報查獲考場中兩名替考生。
6月8日、9日 漢中市成立市、縣聯合調查組對替考事件展開專項調查。洋縣公布初步調查結果稱替考是“考生個人行為”。
6月10日 記者調查發現洋縣替考事件利益鏈:優秀學生得鍛煉,老師、領導獲得經濟上的好處,學校則可以使上線率得到有效提高。
6月15日、16日 替考事件調查組通過洋縣縣委宣傳部發布了兩份“新聞通稿”,兩份通稿的差別在于替考當事人A、B變成吳某、韓某,洋縣智果中學政教主任及一名高三年級班主任受到警告處分,洋縣中學校長李鵬云和黨總支書記、副校長聶文峰停職檢查。
6月20日 洋縣中學一替考生小俊,到漢中市紀委反映其班主任組織數名學生參加高考的經過,并說替考生從報名、體檢到應對調查均由老師安排。
6月29日 中紀委駐教育部監察組介入洋縣替考事件調查。
7月7日 漢中市委宣傳部發布調查處理結果,洋縣教育局局長等17人受到處理。該處理結果中未提及到底有多少替考生、事件經過到底如何等核心細節。
被處分教師:曝光查處挽救了洋縣教育
7月7、8兩日,記者陸續聯系了被處理的相關當事人,但其中幾人或者無法聯系,或者拒絕接受記者采訪,而接受采訪的當事人均表示“心情比較復雜”。
昨日下午,記者撥通了被免職的洋縣教育局局長王玉奎的電話,王拒絕接受采訪,他表示,對于事件的一些想法,會向組織進行反映。同樣被免職的洋縣中學校長李鵬云的家屬表示,李心情很沉重,在洋縣中學“比較復雜的管理環境中,出現這樣的事對他打擊很大”。
幾名被處理老師表示在不透露姓名的情況下,可以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一位老師說,在近幾年的洋縣高中教育中,因為有規模地組織高二優秀生冒充頂替高三學生參加高考,使得部分學校高考上線率明顯提高,這種提高吸引了很多好的生源,于是作假參加高考、吸引好生源成了部分學?!把杆偬岣呓虒W質量”的一種主要工作,而教學質量的提高倒放在了次要位置。
這次替考事件的曝光和后期的處理決定,對洋縣高中教育的虛假上線率是當頭一擊,一位老師在電話里說,這種當頭棒喝從某種程度上挽救了洋縣教育,也讓老師今后可以安心教書。
在采訪中,也有一位被處理老師情緒十分低落,認為很冤枉。
替考學生壓力很大
漢中市委宣傳部昨日正式通報了替考事件的處理結果,對17名相關責任人給予了撤職、免職和黨紀政紀處分,而對被利用參與替考的高二學生如何處理并沒有說明,獲悉消息后,這些學生紛紛表示“心理壓力很大”。
替考生小俊(化名)的母親昨日講,小俊之前已回到學校上課,受到替考事件的影響,剛開始被分到慢班,這兩天又調回快班。孩子說這幾天在校內校外每天都會遭到老師同學的白眼和冷嘲熱諷,覺得無臉見人,放學回家后再不出門。原來很聽話的孩子,現在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她非常擔心。
同小俊一樣,記者見到其他一些替考學生,原先“光榮的”事情現在成了一種羞愧,在慢慢步入社會的第一步,他們就在老師安排下參與了替考作弊的嚴重違紀事件,內心受到很大的壓力。
至于這次事件對孩子明年高考有無影響,組織學生替考的洋縣中學至今也沒有給予孩子一個明確答案。對他們的替考成績如何處理,孩子們還不得而知。家長們表示,孩子心理承受力有限,假如學校再追究學生的責任,有可能使他們受傷的心靈難以愈合。
替考事件曝光后,小俊好長一段時間未去學校,落下了不少課程,現在學校要放假了,小俊母親正聯系請家教給孩子補課。落下的課可以補回來,受到的傷害不知多長時間可以消除。
洋縣替考根子在哪
洋縣替考事件以處理17名責任人落下了帷幕。事件表面看是老師的參與,可正如當事老師所說最多的一句話:我一個老師能做成這些事情嗎?此話言外之意是,沒有主管領導的支持和默許,一個普通老師哪有天大的膽子敢給學生換試卷,組織學生替考!
在采訪中,很多領導都會“推心置腹”地說出這樣的話:“這種事情很多地方都有,我們也知道不對,可是輿論監督不能老監督我們啊!”如其所言,難道是媒體錯了?
此次洋縣替考事件,直到最后發布處理結果,對新聞事件本身的情節仍是欲說還“羞”。只是簡單地作一個定性,事件過程是怎樣的,誰組織替考,多少學生替考,主管領導負什么責任等等都沒有答案。這實際是對社會公平競爭的一種傷害,更是對政府公信力的一種削減。
實際上,這是一些負責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在作怪,對待錯誤沒有決心改正,能抹就抹,能拖就拖。這種態度導致的結果,正是此類事件屢次發生的根源。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董曉明 趙云峰 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