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爾希望小學選址活動已經啟動,按照“網絡征集—網友投票—網友參與”等環節,探索網絡化希望工程品牌活動。在希望小學公益平臺之上,及時顯示希望小學建設及公益動態,提供社會化參與希望小學幫扶公益平臺,更好地幫扶希望小學發展。
山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計劃將第1000所希望小學以“海爾希望小學”命名。海爾將聯合集團各用戶交互平臺,以海爾回報社會為主題,結合海爾創新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用戶交互和用戶口碑,倡導一種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公益新風尚。
杰出貢獻獎
海爾對希望工程的支持長達近20年。自1995年建設第一所希望小學以來,海爾已經在全國建成206所希望學校(其中包含一所海爾陳家壩中學),覆蓋全國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累計投入8000余萬元。目前,海爾集團已經成為團中央希望工程中捐建希望小學最多的中國企業。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特別關注青少年教育事業。他認為,一個企業要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與支持,所以,企業發展起來以后,應該很好地回報社會,海爾回報社會從一開始就是致力于青少年教育方面。
創業30年以來,在“真誠到永遠”的理念指導下,張瑞敏帶領海爾集團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用真情回報社會。2006年6月,中國公益事業聯合會因海爾集團在希望工程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授予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中國公益事業十大貢獻人物”稱號,授予海爾集團“中國公益事業十大貢獻集體”稱號。
至今,海爾集團用于社會公益事業的資金和物品總價值已高達5億余元。
11月25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北京召開希望工程25周年大會暨表彰大會,海爾集團憑借對希望工程的長期投入以及互聯網時代下探索的公益新模式獲得“希望工程杰出貢獻獎”,海爾集團副總裁刁云峰代表集團上臺領獎,并就海爾公益的話題進行現場互動。
“小微”成主體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海爾一直在思索和實踐的。
互聯網時代下,海爾選擇了“自我顛覆”,向網絡時代的平臺化組織轉型。轉型后的海爾衍生出許多創客“小微企業”,形成一個開放的生態圈,使得海爾回報社會的責任主體由一個企業變為多個小微組織,此舉不僅實現了海爾公益理念的發散效應,還形成了以海爾生態圈為中心的磁鐵效應。
在海爾“希望小學愛心圖書室”活動中,海爾美國貿易公司在萊西捐建一所海爾美國希望小學,三菱重工、海爾捐建愛心圖書室,還投入8萬元給萊西的海爾希望小學教室更換門窗。
此外,每年六一前夕,海爾各工貿“小微”結合市場開展希望小學回訪相關活動。例如,廣西南寧“小微”開展“書香山路、隨愛同行”愛心圖書之旅活動,采用線上交互、線下實施的方案,吸引網上10萬用戶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