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關心橋教育公益基金會每年將投入3萬~5萬元在桐廬中學“關心橋愛心接力社”,幫助困難同學。
家里的房頂漏著雨
他想做個像諸葛亮一樣的人
錢報記者跟著愛心接力社,來到了桐廬鳳川街道西莊村的小華家,他正站在家門口等著。17歲的男孩,有些羞澀,當他接過千元紅包和一只嶄新的書包時,有點不知所措,不停說著“謝謝”。
說起來,他是個苦命孩子:親生父親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過世,母親改嫁,沒想到,繼父也過世了,母親在廠里打工,每個月2000元的工資。
他家幾乎是村里最貧苦的人家,廚房還用著最原始的燒柴灶臺,木質樓梯連扶手都沒有,家里最值錢的電器是一臺21英寸的破舊電視,而地上放著四五個塑料盆,小華解釋:“前陣子下雨,這間房總是漏雨。”
他的寫字臺就是一張凳子,上面擺著課本,書包就放在地上。“我都是搬個小凳子,在這里做作業的,還能看看外面,對眼睛好。”
錢報記者注意到,他的床頭放著一本《三國演義》,小華說,他最喜歡運籌帷幄的諸葛亮,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今年他準備把《全球通史》、《白鹿原》讀完。
徐奏捷作為比小華高一級的學長,自然很關心他:“以后不管有什么問題,都可以來找我,有什么話都可以跟我說。”第一次走訪,他也有點緊張,離開時不忘說了一句:“好好學習!”
雖然還在讀高一
他已經想好未來要專攻編程
同樣在桐廬中學讀高一的小孫,也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難處。
小孫的家在桐廬城里,2008年,爸爸檢查出直腸癌,經過治療,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也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去年,小孫爸爸癌癥復發,再次住進浙江省腫瘤醫院,欠下不少外債。小孫的心理壓力非常大,“當時真的不想讀書了,家里那么困難,我還在花錢讀書,我想索性出去打工。”
“不管家里怎么樣,書一定要讀下去,而且一定要讀好。”仍在生病的爸爸這樣告訴兒子。
如今,小孫想得挺開朗,“謝謝你們來我家,我一定會記在心里的。”雖然剛讀高一,他已經有了目標,就是要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我喜歡編程,以后就專攻這一塊。”
同齡孩子之間溝通起來沒有障礙。徐奏捷和小孫追溯到初中,竟然也是一個學校的,他們像兄弟一般道別,“學校見咯!”
讓孩子關心孩子
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次走訪是“關心橋愛心接力社”的第一項工作,同樣也是學生的徐奏捷感慨頗多,“以前就知道學習,很少關注其他人和事,今天我看到了他們,真的挺不容易的。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積極面對生活。一開始公益平臺的搭建,我以為是自己幫助其他人,現在看來是大家互相學習了。”
王芳的初衷也是這樣的:“愛心接力社是讓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們自己去互相了解、互相幫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帶動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業中來。”
王芳介紹,愛心接力社是關心橋計劃的一項。關心橋計劃將陸續在大、中、小學建立百個“關心橋愛心接力社”幫扶困難學生,并鼓勵愛心接力社大、中、小學生互相結對幫扶;還將在3年內建立百個“關心橋青少年驛站”,為社區、學校青少年及家長提供法律教育、心理疏導、心理咨詢等服務;同時開展走進西部助學助教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