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網公益頻道創立一年,便可與網絡巨頭并駕齊驅。多數公益人或許還不知道,在眾籌網公益頻道后面,藏著一個長發及腰、瘦而不弱的90后姑娘。她是張舒,網信集團眾籌網公益眾籌合伙人。
張舒是女“文青”,大學畢業后,曾在《周末畫報》做過一年采編,之后赴比利時攻讀碩士,主攻Culture Studies(文化研究)。回國后,她加入網信金融集團,那里業務板塊多樣,有她擅長的文化藝術業務,也有她感興趣的互聯網和金融。機緣巧合,她加盟了該集團旗下的眾籌網。
“讓光明照亮井底”是張舒的網絡公益眾籌首秀。
2013年12月,井底人王秀青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王秀青遠離家鄉漂泊首都,為生計所困,穴居井底十年,生存環境惡劣之至。內心柔軟的張舒此前總是“有意無意地躲避人間悲慘”,但這次,她決定為老人做一次網絡公益眾籌。
網絡眾籌顧名思義,即以網絡鏈接創業者和大眾投資者,項目發起者在網絡眾籌平臺上發起項目,大眾進行投資,待項目完成,投資人收取相應回報。
是時,網絡眾籌概念在中國剛剛興起,首家公益屬性的眾籌平臺上線也不足半年,幾無成功案例。
“在中國,眾籌一開始是跟科技沾邊的,大多服務于極客創業者,所以開始沒有人想用這個方式做公益,而且總覺得公益這個事情外行很難搞。”張舒告訴《中國慈善家》,她當時也不了解公益眾籌能有什么玩法,但她想試試。
張舒找到“AA租車”,這是一家科技公司打造的移動端招車軟件,該公司為張舒提供了一些租車券,以此作為對投資人的回報。張舒將募款額度設定為7200元,這些錢夠王秀青一年的房租。12月8日,項目上線,當天告罄,共籌資7800元。
張舒親手將錢交給了王秀青。這一項目的成功,在緩解王秀青冬寒的同時,亦給冷清的中國網絡公益眾籌添了幾分熱能。
2014年2月,張舒創立眾籌網公益頻道,開始組建團隊,專業經營。
想玩轉公益眾籌,須具備兩大關鍵要素,其一,了解公益,其二,了解網絡。
其時,張舒對公益的了解并不深入,初期的嘗試中,她屢屢受挫。在后來的一次活動中,有人問她是否曾經歷過失敗,她回顧道,“那時候我覺得全都是失敗的經歷。”
為了深入熟悉公益行業,過去一年中,張舒走訪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公益機構,學習經驗的同時,也傳播一些新思路。她看到,多數公益組織雖然也在借助網絡開展公益募款或相關活動,但他們與網絡之間仍然距離尚遠。為此,張舒設計了從項目發現、項目驗證、渠道分析、項目宣傳、籌資以及資源匹配等全方面的一站式服務。
在張舒看來,公益眾籌門檻很低,同時也很高。低者,人人皆可發起,人人皆可參與,個人與小型機構不必再等企業砸一筆啟動資金,也不必再依靠公募基金會面向公眾籌資;另一方面,做公益眾籌,也需要滿足諸多要求。
“有很多人寫了一點東西,覺得拿這個來就足夠做募捐,根本不是這樣的。”張舒從成功案例中做了總結:好項目要有創意,要有明確的產品且具備可持續性。作為項目發起者,要具有公信力,要透明,要熟悉網絡傳播特點。
她講了一個故事。2014年,眾籌網公益頻道上線一個新項目,西安人寇堯在云南云縣茂蘭中學支教,注意到彝族音樂在當地正逐漸消失,便決定教當地的彝族孩子唱彝謠,并錄制唱片。這一項目天然的戲劇性不亞于“花匠教魯班后人弄斧”。
項目上線后,市場反應極好,2萬元籌款目標迅速達成。“這一項目文案流暢,資金用途明確,可操作性強,創意新鮮。”張舒回顧。作為回報,投資者們得到了那張彝謠唱片《茂蘭晴》,它以光盤和U盤兩種介質儲存。此后,寇堯還教孩子們做手工,制作了明信片、臺歷等衍生品,后續又拍攝紀錄片,與索尼影業合作,將孩子們帶上了大銀幕。
“像這樣有創意、有產品、可持續、額度小等諸多特點都具備的項目很多。”張舒說。
除了項目內容的創新,張舒又摸索出了很多模式上的創新玩法。歌手王藝潔以眾籌方式出版新書,籌資11萬元,連同預售版稅,總計18萬元,她希望將這筆錢投入公益。張舒給出方案,她選出10個優秀公益項目,由王藝潔作為領投人,為每個項目投資5000元,任何一個項目只要額外籌資5000元,王藝潔將再匹配1萬元。張舒希望這種創新玩法能被復制。
此外,張舒還合作打造了諸多明星項目。鄧飛“孩子與自然”自媒體項目上線7天成功籌資30萬元;中國金融博物館《革命金融展》主題展覽項目得到了200位投資人共32萬元投資;“大愛清塵一縷陽光加氧站”項目中,明星陳坤助力推動,結果投資超募一倍。
在張舒看來,公益眾籌不僅降低了公益參與的門檻,同時,也向公益組織、公益人灌輸了概念,即創新變得更為重要,產品屬性要求更高,同時,也帶來一個新鮮的“生態圈”。
以往,募捐者與捐款者常常“一拍兩散”—捐了錢,走人,從此兩不相干,網絡公益眾籌則帶來了“粉絲經濟”,參與者呈現社群化特點。在張舒的眾籌公益頻道,項目發起者與投資人具有天然的粘性,項目頁面隨時向所有人開放進度,投資人可以對自己投資的項目提意見,頁面上不過癮,還可以去公益眾籌群里討論,那里面都是同類,大家會相互介紹新奇有趣的公益項目,也會相互支招幫忙。
然而,公益眾籌并非“萬金油”,換個角度,其優勢往往會變種。比如,項目固然更為可靠,但平臺方維護成本過高;募款額多數在5萬元以內,無力支撐大額項目,對中、大型公益組織吸引力不足;傳播方面,須重點依靠項目發起人的親友圈,傳播壓力加大,效果則大打折扣。
當下,公益眾籌的方向暫未明確,但張舒很自信,她還年輕,2015年,她將帶領眾籌網公益頻道繼續向更多的可能性探索下去。